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中华文明探源,河南考古熠熠闪光

  • 2023年05月14日 22:5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 韩章云 摄
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 韩章云 摄

  中新网郑州5月13日电 题:中华文明探源,河南考古熠熠闪光

  中新网记者 韩章云

  中华文明探源伴随着中国考古学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始终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来最重大的命题。

 图为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资料图) 韩章云 摄
图为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资料图) 韩章云 摄

  5月12日,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多家国内文博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这一主题,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思路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当日表示,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为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南城垣。(资料图) 王羿 摄
图为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南城垣。(资料图) 王羿 摄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据河南省文物局数据,河南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4座。自1990年开始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河南入选的项目总数达53项,在全国遥遥领先。

 图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资料图) 王羿 摄
图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资料图) 王羿 摄

  当日论坛上,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证实了商朝历史是信史,也确立了以考古学重建中国上古史的历史使命。此后,经过近一百年的考古探索,证明了中华文明在本土起源,并在吸收、借鉴其他文明要素的过程中独立发展。”任伟表示,河南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摇篮,肩负着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伟大使命。

  在中国考古学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各个阶段,河南考古逐步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中坚力量。

 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资料图) 韩章云 摄
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资料图) 韩章云 摄

  2001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期工程重点研究的6处重要遗址中5个位于河南。河南考古学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先后负责并参与了13个子课题的研究,成为该项目的中坚力量。

  2019年以后,分别由河南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牵头的“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和“夏文化研究项目”先后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这两大考古研究项目,河南考古工作者均承担了主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任务,是推进两大项目的主要力量。

  经过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工作,河南考古所取得的成果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诸多考古成果交相辉映,共同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

  距今5800年前后,以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已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

  距今5300年前后,以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初步意义上的文明形态。其中巩义双槐树遗址作为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高规格都邑性质中心聚落,为研究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地区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

 图为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资料图) 韩章云 摄
图为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资料图) 韩章云 摄

  距今4300年至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已经确切地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任伟表示,下一步,河南将加快推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持续推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策划实施文明起源阶段研究和商文化研究项目,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努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贡献河南力量。(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