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视频新闻 > 正文 >

探寻殷墟博物馆新馆建设玄机:匠心铸“鼎” “鼎”立四方

  • 2024年03月13日 14:20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范晓恒


  洹河北岸,破土而出;鼎立中华,四方之极。占地总面积17.5万平方米,形如“巨鼎”的殷墟博物馆新馆钟鼎传世。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新地标,中建一局承建的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三千年前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

  走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路上,两侧刻有甲骨文的地砖分外惹人注意。该项目总工程师王丙合望着东西向的主路道出了其中的一道“玄机”,“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部分,这个混凝土预制路面都是用混凝土剩余料做的。”

  “因为项目是奔着鲁班奖去的,所以很多方面都会进行前瞻性考虑,争取精益求精。”据王丙合介绍,除了预制路面,该工程在“绿色建筑”方面还采取了多项措施。道路两旁的路灯采用太阳能发电,建筑过程中的废水、废钢筋、废模板都有“归宿”,减少了博物馆的能源消耗。

  第二道“玄机”就藏在围在博物馆周围的2.2万平方米的草坡结构里面。

  据了解,为让草坡更加突出主体建筑“破土而出、钟鼎传世”的效果,该局采用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前模拟施工,通过对比选用加筋土复合结构。草坡回填土施工完成后,在其表面浇筑网格梁,增加草坡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如今,拱起的四道草坡与破土而出的大“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完美呈现出了“鼎立四方”的视觉效果。

  从业几十载,刚开始承接这个主馆高22米,宽146米的大“鼎”时,作为工程总工的王丙合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压力。

  遗址核心保护区内、考古坑密集、最深处达12米、下挖0.3米均需要考古……支撑这个世界级工程,对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介绍,为确保工程底部基础稳定,该项目经过多次实验,最终将考古坑回填料优化为更高强度的2:8水泥土。同时,根据地勘报告,该项目采用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地下打下676根灌注桩,其中最深达33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另外在施工中将灌注桩干作业成孔优化为全桩泥浆护壁作业,将注浆量控制优化为“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双控原则,保证了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

  谈及博物馆一楼大厅的建设施工,该局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项目副书记张冬莉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拍摄的近百张建设视频和图片。

  “这上面是钢结构,当时是重130吨的大吊车一根一根吊上去,然后在上面完成拼接,误差不超过2毫米。”张冬莉说。

  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项目生产负责人高乾龙在现场回忆了当时的施工场面。为解决钢架构重量大、跨度大等难题,保证项目的安装精度,该局通过数字软件建立模型,根据三维坐标,对钢结构进行分段,并用三维软件进行各分区分段钢结构拼装及提升模拟,保证后期钢结构施工安装精度。

  此外,该局在博物馆建设中还尝试了许多其他的技术创新,例如建筑保温隔热、提升抗震等级等,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业在技术发展方面的创造力和领导地位。

  正是在建设过程中自我施压、层层“加码”,该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落地双优化35项,落地国家级、省部级QC成果各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受理实用新型专利8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建设成果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现代建筑业的技术实力,也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贡献了力量。(经晓佳/文 朱秋实/拍摄、制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