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绿色中国】河南新密:从“黑”到“绿” 能源 “转身”让支柱产业拓宽国际市场

  • 2023年04月18日 10:17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图为伏羲山上分布的“大风车”。 新密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伏羲山上分布的“大风车”。 新密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郑州4月17日电 题:河南新密:从“黑”到“绿” 能源 “转身”让支柱产业拓宽国际市场

  作者:杨大勇 程艺涵

  4月的河南新密市伏羲山,绿树伴着各样的花儿,如同一幅多彩的画卷。山上20台白色的“大风车”迎风旋转。这些年发电量达11000万千瓦时的发电机组是当地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的写照。

  提起这些“大风车”,该地风电站技术员徐建峰每每想起安装时的情景,心里就有些发酸。但看到这些“大风车”带来的益处,心中又有说不出的快乐。

  “刚接手项目的时候,正值寒冬,为了能尽快发电,队员们在接近零下20摄氏度的情况下,顶着皑皑白雪,抬着设备,奔走在检修道路上。”徐建峰说,手冻得僵住时,就捧起雪在手里摩擦,使手柔软一些,能拿得住东西,直到风机正常运行才如释重负。

  如今,这些发电机组与燃煤电厂相比,以供电煤耗每千瓦时307克计,每年可节约标煤3.37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合计500余吨,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灰渣和废水排放。每当看到这些数字,徐建峰和他的队友们心中洋溢着自豪。

  “火力发电的原材料是煤,这对新密来说,曾是个沉重的数字。而风电以及其他新能源的利用,大大改观了这一现状。”该风电站站长郭亮说。

  新密市曾是全国知名的“煤城”,是产煤大县,也是用煤大县。从“黑”到“绿”,该市能源“清洁转身”,也曾经历过阵痛。

  新密市耐火材料行业作为新密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先后被命名为“国家耐火材料产业基地”“河南省新型耐火材料出口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产品涵盖钢铁、水泥、玻璃等9大门类,这些企业都曾是以煤作为燃料。

  如何实现耐火材料企业“转身”清洁能源?新密采取了联合重组、淘汰产能、清洁生产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关闭淘汰2300多座能耗高、污染重的燃煤窑炉。全市耐材企业原来500多家,目前保留305家。

  “起初,许多企业主对煤改气不理解、不愿改。”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新密分局工作人员说,以前的耐火材料企业以煤炭为燃料,设备简陋,污染严重。如今,经过治理,耐火材料企业“转身”清洁能源,在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双赢,为行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今,新密市耐火材料产量900万吨,专项整治后直接减少燃煤200万吨,减排烟尘10750吨、二氧化硫16640吨、氮氧化物21395吨。河南凯翔实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技改后的生产线比过去更环保,耗能也比之前下降30%左右。

  从“黑”到“绿”的能源升级,让新密耐火材料“浴火重生”,不但没有改变其在当地支柱产业的地位,反而以能源更新为契机,更新技术,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企业也不断壮大。

  据知,该地耐火材料企业不断拓宽国际市场,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并向东南亚、中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新密还与国家铁路运输部门达成合作协议,增设特色耐材中欧专列。产品出口在全省独领风骚,被国家命名为“新型耐火材料出口基地”。

  风力发电、耐火材料企业煤改气是新密清洁能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为打造“零碳新密”的缩影。与此同时,2021年新密市还被列入河南省66个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县市。

  走进新密市大隗镇,村居屋顶上、企业厂房上,错落有致的太阳能光伏板,是新密市清洁能源利用的真实写照。

 图为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板。 新密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板。 新密市委宣传部供图

  “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是资产收益的有效方式,在光伏建设的同时公司也会同时配置储能装置,更好地利用绿色电能为企业节约用电。”郑州远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卢晓伟说,装上太阳能发电板既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又保护了环境,还能减少资金的支出,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让新密市工商业、农户享受到‘阳光福利’的同时,也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既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新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