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河南统战 > 正文

投稿邮箱:henannews@126.com

商丘市工商联:积极引导民企助力脱贫
  • 2021年10月26日 11:57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责任编辑:赵伟涛
  •   近年来,河南省商丘市工商联提高政治站位,发挥职能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动员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提质增效。

      截至2020年底,商丘市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638家,结对帮扶贫困村(含非贫困村)1038个,实施帮扶项目1494个,帮扶资金8.29亿元,受帮扶贫困人数达6.1万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精准扶贫行动组织领导

      商丘市工商联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教育引导民营企业讲政治、顾大局、做表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

      商丘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办联合制定《关于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千人帮千户”精准扶贫实施意见》,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做到“精”与“准”有机结合,做好企业参与的动员引导,帮扶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召开全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现场会、全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和全市工商联系统社会扶贫创新暨理论宣传工作座谈会,总结经验,加压鼓劲,对精准扶贫行动进行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拓展深度扶贫渠道。制定《商丘市工商联“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在巩固“五帮”精准扶贫成果基础上,持续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消费帮扶,强化台账统计,做好市县联动,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

      创新“五帮”扶贫工作模式

      商丘市工商联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模式。

      一是产业帮扶,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引导民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因企制宜,找准扶贫切入点,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在贫困村投资兴办加工基地,建立扶贫车间,建设标准化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经济产业。

      二是创业帮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免费举办技术培训班,对贫困户进行劳动技能提升培训,让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实现自立,提升了贫困户的就业成功率。

      三是助学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组织开展了“同心筑梦·光彩圆梦”助学活动,引导企业家对家庭贫困高中生、大学生进行资助,重点资助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帮助他们圆梦校园,完成学业。

      四是就业帮扶,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引导爱心企业家主动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帮扶村贫困人员务工就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生活帮扶,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引导民营企业结合各自特点,通过捐款、捐物、助老、助残、助医等多种形式,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商丘市工商联在全国工商联系统首创了“情暖夕阳——工商联会员结对帮扶敬老院”活动,组织商会和企业在每年的春节、中秋节前夕开展慰问敬老院活动,对全市198家注册敬老院实现了帮扶全覆盖,参与企业近700家,帮扶敬老院老人近3万人。活动自2011年1月起至今持续十年,目前已形成常态化,成为社会公认、群众满意、领导肯定的公益品牌。

      大力开展消费扶贫

      商丘市工商联贯彻落实《河南省消费扶贫六项行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把消费扶贫摆上突出位置,强化服务,主动作为,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开展“买产品、献爱心、促脱贫”消费扶贫活动,拓宽贫困村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稳定脱贫成果,全力助推消费扶贫取得实效。

      商丘市工商联开展“中国扶贫网集中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组织近30家会员企业参加中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22家直属商会、30余家会员企业参加市政府举办的“商丘市结对帮扶民权消费扶贫展销会”暨现场签约仪式,与民权县贫困村现场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扩大民营企业消费扶贫覆盖面。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商丘市参与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的企业有619家,累计销售额达3647.99万元;参与扶贫产品采购的企业396家,累计实现销售额达1799.42万元。

      仅2020年以来,商丘市参与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的企业有209家,销售额1070.92万元;参与扶贫产品采购的企业137家,实现销售额347.49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记者傅春荣 通讯员赵德胜 辛婷婷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