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文旅文创出圈出彩 去年河南接待游客近10亿人次

  • 2024年01月18日 09:47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原标题:持续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出圈出彩 去年河南省接待游客近10亿人次

  □本报记者 温小娟 郭歌

  1月17日,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在郑州举行。会议晒出了2023年河南文旅“成绩单”,谋划了2024年文旅工作“重头戏”,在建设现代化河南中彰显文旅作为,不断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见行见效、走深走实、出圈出彩。

  2023年,全省文旅系统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不断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去年,我省抢抓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的文旅复苏机遇,推动文旅市场强劲增长,为全省经济恢复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是一串“亮眼”的数据:全省接待游客9.95亿人次,为2022年同期的228.2%、2019年同期的110.6%;旅游收入9645.6亿元,为2022年同期的305.2%、2019年同期的100.4%。同时,文旅产品业态更加多元化,认定12个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推出100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红旗渠人家”“小有洞天”等200余个民宿品牌,打造修武云台山等30余处民宿集群,累计建成民宿2164家,完成了“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课程体系设计和产品研发。全省谋划建设147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4516.4亿元。

  同时,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立起来,聚焦主题,发布首批6条文物主题游径、9条主题旅游线路。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等3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和挂牌。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数字文旅新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上线运行“一机游河南、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省级智慧文旅平台,接入8586个重点文化旅游场所;上线国内首个文旅元宇宙空间“元豫宙”,在数字空间复刻老君山等10余个知名文旅IP。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风起洛阳”“寻迹洛阳神赋”“河南非遗一张图”3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全省建成58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要科学研判当前文旅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勇于领跑新时代文旅融合新赛道,力争2024年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说,今年,要持续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出圈出彩,全面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项目支撑、跨界融合,加快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今年,我省将在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上力求突破,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架梁立柱。主要从打造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新地标、开展以新媒体为主阵地的创意营销、实施“引客入豫”计划等三大方面进行发力,着力解决“有形式、缺内容”“有名声、缺支撑”“有流量、缺转化”的问题。

  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增强历史自觉、赓续历史文脉的高度推进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建设,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推进地标性工程项目,讲好历史文化遗产故事,为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筑牢根基。

  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是河南打造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关键制胜一招。今年,即将启动编制《郑汴洛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主要从打造“增长极”、推出“产品包”、共塑“新形象”等方面进行破题,重点围绕打造郑州文化旅游创意之都、开封文化旅游演艺之都、洛阳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共塑年轻、时尚、活力的“古都新貌”。

  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升级,要着力从满足人民群众主客共享新生活需要出发,引导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形成康养旅游做示范、数字文旅成高地、研学旅游出精品、体育旅游开新局的繁荣发展局面,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下功夫,紧扣“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体验。

  另外,还要在丰富提升文艺创作上推陈出新,努力改变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上破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