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首次区域协同立法实践 共护“卫水汤汤”

  • 2023年11月28日 09:42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原标题:河南省五市共同出台卫河保护地方性法规 协同立法 共护“卫水汤汤”

  □本报记者 李点

  卫河是海河水系南运河支流,流经我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五市。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卫河流域内管理体制不顺、水生态破坏、行洪能力下降等问题凸显。

  为加强卫河生态保护,提升流域协同治理合力,11月27日,《安阳市卫河保护条例》《鹤壁市卫河保护条例》《新乡市卫河保护条例》《濮阳市卫河保护条例》《焦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卫河(大沙河)协同保护的决定》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这是我省在协同立法领域的首次探索尝试。

  河南首次区域协同立法实践

  “卫河协同立法作为我省协同立法的首次实践,是回应卫河沿岸人民期盼、解决卫河生态治理和防洪安全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对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流域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省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此次卫河流域协同立法由省人大常委会统筹,新乡市人大常委会牵头,豫北五市共同推进。

  五市共同规定在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监督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协同配合;在生态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加强协作,强化与海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的沟通,搭建规划管控衔接、流域信息共享、环境联合治理、突发事件应急联动、运河文化传承保护等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生态环境领域协同立法其他省市已有先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协同制定《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川渝两地协同立法保护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新民说,开展区域协同立法有利于弥补跨区域法制供给、解决跨区域治理难题,提升各地共同关注事项依法治理的系统性、协同性、时效性。

  协同立、共同治、小切口、有特色

  五市出台的法规以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为突破口,聚焦水生态保护和水灾害防治,基本框架、重要制度设计等核心内容高度一致,同时,各地立足实际“量体裁衣”,突出地方特色,以“小切口”形式推进协同立法。

  《新乡市卫河保护条例》重点就卫河沿岸落实“三线一单”、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水污染防治以及未达标河段治理、尾水湿地建设等作出规范;《濮阳市卫河保护条例》专门设置水资源利用一章,切实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加快构建水网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鹤壁市卫河保护条例》将大运河文化保护有机融入法规,规定卫河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要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相结合;《安阳市卫河保护条例》针对卫河上桥梁建设和蓄滞洪区建设等问题作出规定,加强卫河上桥梁建设的规划布局,加强蓄滞洪区规划与安全建设,完善通讯、报警、安全撤退道路、桥梁等设施;焦作市在决定中对五市共同建设防洪减灾体系、推动防洪规划编制、加强防洪工程管护等作出规定,建立了联动清淤疏浚、汛情险情通报、联合调度等工作机制。

  为实现流域保护共治、共管、共赢提供法治保障

  “卫河保护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区域协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担责、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五市在法规总则中一致明确。五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五市将依法在生态保护、灾害防治、产业发展、应急联动、联合执法等方面加强区域协作,共同建立卫河流域市际联席会议机制,协商解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有关事项,用法治手段共同守护卫河。

  “协同立法和各地法规的同步实施,将推动卫河由一河分治向一河共治转变,流域治理标准由一域多标向一域一标转变,水生态保护和水灾害防治由各市‘独唱’向五市‘合唱’转变。”新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乐新说。“今年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明确赋予区域协同立法法律地位和效力。”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莉荣认为,卫河流域协同立法将为实现流域保护的共治、共管、共赢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