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殷墟博物馆新馆:“硬核”建设成就“硬核”建筑

  • 2024年02月28日 12:23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2月28日电  于2月26日开馆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堪称一座“硬核”建筑。它是怎么建成的?建设者们为之付出了哪些努力?

  据了解,殷墟博物馆新馆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工程,2021年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中建一局是这座宏大建筑的承建者。

  殷墟博物馆新馆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遗址隔河相望,由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以《诗经•商颂》为源,以绿野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青铜装裹为形,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要,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中华之范、文明圣殿”。

图为殷墟遗址博物馆效果图。张冬莉 摄
图为殷墟遗址博物馆效果图。张冬莉 摄

  按照设计理念,中建一局的建设者们为凸显“鼎”元素,选用富有文化底蕴与殷墟特色的青铜饰面幕墙为建筑外墙及屋面,为博物馆披上一层庄重古朴的“青铜外衣”,遥看像一只巨鼎“鼎”立于大地之上。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克服了一个个“拦路虎”,解决了一个个建设难题。

  由于博物馆位于殷墟遗址核心保护区内,施工现场布满深浅不一的考古坑,最深处达12米,如何处理考古完成之后留下的大大小小的考古坑,是项目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拦路虎”。

  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利用BIM+GIS技术模拟移交场地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复杂考古发掘场地回填水泥土施工工法》,最终将原素土优化为2:8水泥土进行回填,夯实了这座大“鼎”的地基安全。同时为使这尊大“鼎”更加稳定,项目在地下打入676根灌注桩,最深达30米,单桩承载力为5.3吨,抗震设防烈度8级,如同是为博物馆量身打造的676个“安全卫士”。

图为钢结构屋面吊装。张冬莉 摄
图为钢结构屋面吊装。张冬莉 摄

  此外,项目采光中庭钢结构屋面重达300吨,面对场地狭小、地基承载力有限、构件体积大、精准度要求高等技术难关,项目经理丁锋带领青年突击队以智慧建造为保障,利用BIM技术提前模拟,将节点吊装施工3D可视化。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将点云模型与设计模型进行拟合,全程实测实量进行偏差校核,严格控制构件尺寸和吊装精度,最终300吨的“钢铁侠”吊装顺利完成,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内。

  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资源,须通过设置恒温恒湿系统确保文物安全保存。为打造好文物“起居室”,迎接世界级文物“安家”,项目在建造过程中通过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设置15眼110米深水井及3台水冷螺杆机组,保持馆内恒温恒湿良好环境。

图为展厅实景图。张冬莉 摄
图为展厅实景图。张冬莉 摄

  文物库房作为博物馆的“心脏”,是保护珍贵文物的重要场所,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据项目生产负责人高乾龙介绍,通过多次方案化,组织专家论证,量身配备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增设转轮除湿段,温差范围可控制在0.1摄氏度甚至更高,有效满足“恒温恒湿”要求,为文物“安心入住”提供了保证。

  为致敬考古场景,博物馆外围还配备了2.2万平方米河南省公共建筑类最大的草坡结构,相当于52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回应场地厚重的历史和周边密集的遗址区,呈现静谧守望者遗址的姿态,达到“破土而出,钟鼎传世”的效果。

  “硬核”的建设团队,成就了“硬核”建筑。如今,殷墟博物馆新馆鼎立中华大地,向世界诉说殷商文明故事,展示中华文明之光。(单慧芳 邢易航)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