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许昌建安区"1+3+N"技能提升行动打造"技能建安"

  • 2024年02月26日 15:23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2月26日电  许昌远东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人尹芳芳这样说:“参加了区里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后,我成功拿到了叉车证,现在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也很好。”

  陈曹乡许田村村民郑永红这样说:“我是种蘑菇的,通过参加区里组织的技能培训,丰富了种植经验,今年又扩建了10个大棚。”

  在许昌市建安区,除了尹芳芳、郑永红,还有一大批通过培训的“新兴”技能人才正在各行业企业中崭露头角。这是建安区围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续开展技能提升行动的有效实践。

  2023年以来,建安区持续围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精心谋划实施“1+3+N”技能提升行动,有效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大力推进院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建设,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坚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1”个资源服务平台 畅通群众报名渠道

  “家门口就能培训、拿证、就业,真是太方便了。”建安区潘窑社区的居民马欢在2023年9月份通过乡镇服务站参加建安区开展的焊工培训班,取得了焊工特种设备作业证,并顺利在许继(建安区)制造中心工作,每月薪资达到6000元左右。

  马欢报名的乡镇服务站是建安区人社局在建安区16个乡镇(街道)和重点中心村创立的20个服务站中的一个。在建安区,凡是有培训和求职需求的群众,都可以到区、乡任何一个站点进行咨询和报名。

  不仅如此,建安区还推出线上平台,即“建安公共就业”微信小程序和网站,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了解查看就业政策、企业招聘、人才服务、技能培训和有关职场技巧等讯息。目前该小程序和网站已注册企业会员417个、个人用户会员5719个,服务企业170余家,发布各类技能培训项目和企业用工需求9700余条。

  据建安区职业技能服务中心副主任安小娟介绍,2023年以来,建安区区级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2800余人,乡村服务站共接待群众7300余人,共有6113名群众参与技能培训。

  “3”个实训基地 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建安区结合领军企业、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公司的优势作用,采取政府和企业联动、校地共建、战略合作模式,围绕许继(建安区)制造中心,打造以焊工为主的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于一体的企业实训基地;围绕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和市场需求,打造养老护理、育婴员、中式烹调等实训基地;围绕市场紧缺的服务类工种,谋划打造服务类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产业园等,旨在进一步提升培训的精准度和就业的匹配度,促进群众高质量培训、高质量就业。

  “2023年以来,通过以工代训等形式共培训新员工265人,充实了我公司技能人才队伍,确保了企业新项目如期落地投产。”许继(建安区)制造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郭磊表示,学校依托建安区政府搭建的“政校企”合作平台,采取了“订单式”“冠名班”“定岗实习”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联合27家企业对学校学生开展定岗式培训5400余人,累计为区域内外企业培训输送各类技能人才1890人,大幅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率。

  “N”个技能提升项目 拓展群众就业致富门路

  为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就业需求,建安区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特点、就业需求等开展实施N个技能提升项目,尤其在土地流转村、城郊村、中心村结合实用技艺和特色产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家政服务、农业技术、叉车司机、保健按摩、美发等培训,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截至目前,建安区已建成企业培训和评价中心77个、院校评价组织3个、社会培训评价组织2个、专项能力评价机构1个,开展职业培训177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0452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5142人,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建安区区委书记李晓文表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一项战略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下一步,建安区将持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聚焦企业需求、农民需求、市场需求,构建多层次、全覆盖、专业化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广大劳动者就业能力,增强劳动者就业的成就感、幸福感。(陈帆)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