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郑州惠济:21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招商引资迎来“开门红”

  • 2023年03月02日 09:39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王宇

图为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
图为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

  中新网河南新闻3月2日电  在1日召开的“拼经济 保项目 开门红”惠济区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暨全员招商服务重点项目动员大会上,郑州惠济区集中签约21个重点项目,总签约额达290亿元。

  此次大会上,惠济区共完成了与中科星联(深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招商蛇口股份有限公司、德胧集团、天涯若比邻(杭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21个项目的集中签约,涵盖双碳科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专精特新”领域,签约额达290亿元,其中战新产业项目17个,占比81%;总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2个,占比40% 。

  此次集中签约活动彰显了2023年惠济区招商引资“开门红”的丰硕成果,也是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阶段性成效,为惠济区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注入了新的动力。惠济区将发扬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精神,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为项目落地建设创造优越环境、良好条件。

  参加签约仪式的企业代表表示,在国家战略赋能的独特优势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促进下,惠济区亲商、富商、安商的优异环境日臻成熟,宜居、宜业、宜商氛围日益浓厚,今后将立足惠济热土,全面整合各方资源,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品牌产业园区建设等的惠济实践。

  据了解,2023年,惠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总目标是:全年新签约项目总额不低于400亿元人民币,新开工项目总额不低于280亿元人民币;全年确保纳入省“三个一批”签约项目不低于4个,引进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低于12个;全年推出重大招商引资活动5场以上,谋划主要领导干部外出招商次数20次以上。

图为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
图为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

  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惠济区将围绕以下方面集中发力:

  深度研究谋划,明确主攻方向。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质量效益,谋划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新项目、大项目,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点。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双碳科技、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旅游、现代商贸服务、现代食品六大主导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20强企业,狠抓项目引进和落地,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建好产业园区,提供平台支撑。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功能定位,以提高投资商满意度为抓手,着力破解承载项目能力低、竞争力不强以及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方面难题,真正把产业园区打造成招商引资的高地,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惠济。东部花园口新兴产业园,以中广电5G双碳产业集群、谷翼无人机一期、均和绿色智造港等项目为支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西部古荥智能制造产业园,重点推进粤浦科技、新型海藻基地等项目,带动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中部区域,重点发展楼宇经济,以富泽电子信息智造基金小镇、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微播易数字消费产业园等为引领,逐步集聚金融、文创、数字经济等产业,努力打造东中西区域贯通、上中下链条共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聚焦要素保障,推动项目落地。充分发挥好“1+6+8”招商体系作用,树立“谋划为先、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的理念,狠抓项目引进和落地保障。

  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流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意识,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抓好对接落实,让政策早落地、企业早得利。

  惠济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浩瞻表示,下一步将以全省“三个一批”活动为引领,按照“十大战略”部署要求,强化“三标”意识,聚焦惠济区“生态优、文化兴、创新强”发展目标,围绕欧美、日韩、港澳、东南亚、中亚境外五大区域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内三大区域开展精准招商,高水平筹划系列经贸交流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精力再集中、措施再加码、力度再加大,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后置新优势,为“创新活力之城,大美幸福惠济”建设再立新功,再添新彩。(文图/惠济区委宣传部)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